BOB全站首先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阿德勒先生,熟知心理学的同学想必都知道,他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并与弗洛伊德和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不过即便如此,在21世纪的当下,阿德勒这几个字在任何非专业领域都可谓名不见经传,更别提有什么被大众认可的心理学方法论,而心理学本专业的学生也是更多师从弗洛伊德、华生或者斯金纳这些知名的心理学家及其流派。
但是,当从业于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精神病学家的这些心理学学生们偶有机会捧起阿德勒的书籍的时候,捶胸顿足、悔不当初的情形总是不算少见的,当我们拨开心理学主流的“过去‘绝对’影响未来”思想的时候,才是我们作为心理学研究者真正有资格踏向工作岗位,以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帮助个人或群体摆脱困境并定向提升的时候。
几乎所有现行的与和人发展有关的心理学流派都不可避免的会提及个体的童年时期,就像很多人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心理咨询师大概率都会问类似这样的问题“在你记忆里,有没有什么和你现在遇到的困境有关的儿时画面?”
之后会对这幅画面进行反复的剖析以及探讨,因为这是人类习以为常的知识:过去影响现在,过去的事件影响现在的人格,同样过去的一切塑造了今天“我”得一切。
这恰恰符合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理论“如果给我一个健康的婴儿,在绝对环境的帮助下,我有能力让他成为任何人,无论是律师、小偷、国王还是什么”。
乍一听是没错的,我们不也常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与走过的路”么,我们惯性的认为,人是过去的集合,那么,我们只要完整的掌握一个人的过去,就能够对他造成根本性的影响或者改变。
但是如果你足够了解华生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两个孩子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并且其中一位在30岁的时候选择了自杀。
一个“过去决定将来”理论的提出与践行者,用这一套看似天衣无缝的理论毁掉了自己两个孩子的全部人生,他们一生都活在华生为他们带来的阴影之下。
是的,正如我们坊间传言所说“大多数的教育规则制定者比如:老师、校长等职业往往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是失败的”,这不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在阿德勒看来,诸如老师这类职业,他们深切的认为自己处在教育领域的绝对优势位置,因此他们会用更加自信、严格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而父母的这种心理则会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叛逆、自卑情结,后果就是反抗与挣扎。
正如同当下主流心理学派对华生的批判一样“冷冰冰的机械性教育不适用于活着的人”,而很多教育职业者恰恰就是如此带着“为了孩子好”的心理不断践行着他那一套自认为无比正确的教育观念。
但是你是否忘记了,即便是再厉害的教育者也遇到过处理不了的“问题学生”,而此时的我们,真的不应该将全部的责任都推卸到孩子本身或者孩子家庭的原因上。
我们看问题总是太片面,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问题学生”就只扮演着“问题学生”这一角色,而自己家的“乖宝宝”则永远会扮演“乖宝宝”这一角色。
这种看人的角度,才致使我们在面对儿童的时候总会以“成人”的心态自居,然后理所应当的“为他好”。
要知道,健康的婴儿在出生3~5个月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他开始对这个世界有所认知,有所见地,对待任何事物他逐渐都会产生与家长相同或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才是他长大成人以后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
当你理解了这一点之后你就绝对不会信誓旦旦的说出类似华生那样的言论“我能够把我的孩子教育成我想要的模样”,因为即便你再怎么自信,你也一定知道“感受”这个东西,几乎是完全主观性的。
你特别清楚地知道,你正当青春年少,即使不穿秋裤出门也决计不会感冒,就像你也知道,当你不想背那些枯燥的古文或者公式的时候,即使父母拿着刀枪剑戟站在你身后逼你朗读,你也会在放下书本之后的短短几分钟之内全部忘光。
孩子做了什么、遇见了什么、生活里发生了什么,通通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件事,就是孩子对这些已发生的情景、已造成的后果怎么看。
而能够让孩子保持理性并且不抛弃思考有且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对孩子保持足够的尊重与信任,这才是阿德勒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核心思想。
因为我们的生活会面对不同的情景与场景,即便是“绝对性”的错误我们也不能对其打骂,而要保持村尊重吗?
是的,我想这也是阿德勒的教育方法没能流传于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打骂的确是我们教育后代最直接最高效的方法,你不认错?那么我就打到你认错,你还犟嘴?那我就打到你不犟嘴!
这种颇有些古代风气的教育思想在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是否有想过这种行为是否符合与往昔情景绝对不同的今天?
过去的时候,人的寿命只有三十岁,五六岁的孩子就要出来打工,他必须要以最快速度聚合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生存环境的人格,以保证在这短短的三十年里活到传宗接代、活到将自己的孩子以大致相同的命运送上社会。
而现在呢?你的孩子在你的身边要相处整整20年左右的时间,这几乎都快赶上古代人三分之二的寿命,在这相对漫长的时间里,你真的有足够的时间去改变你们的相处模式,去慢慢影响他的心态。
人是模仿性的生物,但我们不能只记住他们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一面,你还要记住他以涌泉回报点滴之恩的热烈情绪,或许正是因为“人性本恶”,我们才在这个世界上逐渐学会了“一心向善”。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看《西游记》的时候我们总是对那个“懦弱”的唐三藏咬牙切齿,却把那位无所不能的斗战胜佛孙悟空奉为真神。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妥协”的,面对老板的苛责,我们像唐僧那样笑笑,面对爱人的指点,我们也像唐僧那样念两句经文,那么怎么到了你自己诞生下来,对你依恋至极的孩童身上,你就如孙悟空一般,暴躁易怒呢?
做人要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我们真的不能走着这条路的黄沙漫漫,还要偶尔捞一捞另外一条路的潺潺江水。
而事实上,也只有当我们成为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才有资格养育自己的下一代。
这个世界上有一件事确实特别恐怖,你作为一个为他人生命安全负责的司机需要考出驾驶张,你作为一个为他人心理正确负责的心理医师你需要考出心理咨询师证,而当你作为要对一个刚刚降生于世的孩子的全部都要负责的父母时,却没有任何要求,你只需要做出动物本能的繁殖行为,仅此而已。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依靠,父母是天,但这不是你对他任性施为的权利,他从出生开始就小心翼翼的感知着你的情绪、你的举动,以便找寻出最适合在这个家庭生存下去的办法,就像山石间的小树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而你这时候需要做的一定是,拥抱他,尊重他,告诉他:放宽心,你感知你的世界,我来为你做好全部的准备。